據新華社南京11月16日專電 (記者蔣芳)16日,中國考古學會在江蘇省揚州市宣佈,此前在揚州市發掘出土的西湖鎮曹莊隋唐墓葬主人確認為隋煬帝和蕭後,考古人員還證實,在墓中發現了煬帝的牙齒和蕭後的骸骨。
   此前,揚州一直有一個清代大學士阮元考證並修繕的隋煬帝陵,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省級文保單位,是當地的熱門景點。考古專家究竟憑何“鐵證”否定已有“身份”的帝陵?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卻為何稱作“墓”而非“陵”?隨著真墓現身而被稱作“偽陵”的熱門景點,又將如何自處?
   墓誌、隨葬品印證史料 專家認為“鐵證無疑”
   今年春,考古人員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並不起眼的磚室墓,每座僅二三十平方米。然而,墓中發現的“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樣引起了他們的重視。經過初步考證,考古專家推測,該墓誌表明墓主很有可能就是隋煬帝楊廣。
   在這一爆炸性消息經媒體報道公佈之後,揚州市文物局遭受了不小的壓力。民間的質疑主要來自於三方面:僅憑一方墓誌如何認定這是隋煬帝陵?墓誌銘上同時出現隋朝和唐朝的年號,難道是在玩穿越嗎?此前不是已經有一個隋煬帝陵了嗎,怎麼又冒出來一個?
   同時,學者中也存在兩種意見。懷疑派認為,新隋煬帝陵目前仍存諸多疑點,按照封建制度,隋煬帝墓中不可能有墓誌銘,應該為金匱玉冊。力挺派則堅稱,墓誌銘風化嚴重,可信度極高,不可能造假。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考古發掘如何確定墓主人身份,首要就是看文字資料。目前,採取最新的3D等技術手段,隋煬帝墓誌讀出的文字是與史料符合的。其次,儘管是唐朝李世民為煬帝和蕭後下葬,但仍是按照帝制,隨葬品的規制和唐大明宮出土的相似,隨葬品等級如此之高也證明墓主人身份尊貴。第三,這次還出土了人骨,包括牙齒和骸骨,其中年齡、性別均與文獻記載的情況吻合。
   對於意料之外的骸骨,尤其是隋煬帝墓葬中發現的兩顆牙齒,專家們表示十分驚喜。
   北京大學教授趙輝說:“蕭後是一次下葬,楊廣是遷葬,長江流域酸性土壤,原先預計保存不會這麼好。接下來如何保存專家組也在討論論證,一定會採用最先進的手段進行保護和研究。”
   王巍說:“雖然現在還無法肯定能否成功提取DNA,但無論如何,都不會影響這個墓葬的性質和年代。”
   為何是“帝墓”而非“帝陵”?
   一般來說,皇帝死後下葬的陵寢被稱作“帝陵”。儘管此次專家一致認定這是隋煬帝和蕭後最後下葬的場所,卻罕見地使用了“帝墓”這個稱號。
   對於這個有些“彆扭”的定位,有人質疑是否僅為了避嫌“開挖帝陵”而刻意強調發掘的是帝墓。
   考古專家回應稱,之所以定位為“帝墓”而非“帝陵”是經過討論後的結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說:“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煬帝在下葬的時候身份已不是帝王,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儘管唐朝在下葬時仍然按照帝王的規制,出土的隨葬品跟大明宮也是一樣的規格,但嚴格意義上,仍然只能稱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這位生前據稱好大喜功的帝王,死後所安葬的主墓室僅有6米多長,8米多寬,僅從規模上看確實十分寒酸。
   考古專家分析,這種“寒酸感”與其死因和多次遷移有關。畢竟從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縊死後草草下葬,歷經多次遷移,直到公元648年才最終與病死的蕭後合葬。“但從考古意義上來說,其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僅蕭後墓中出土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就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齣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空白。”王巍說。
   在西湖鎮考古發現之前,揚州已經有一座隋煬帝陵,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是清代嘉慶年間的大學士阮元捐建,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既然真墓已無疑義,那麼“偽陵”是否將面臨著“摘牌”的命運?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表示,並不會因此全盤否定阮元的考證,而且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上來看,阮元所考證和修繕的隋煬帝陵也是重要的歷史遺存,還會繼續予以保護。  (原標題:隋煬帝墓,“真的”找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92zhih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